近來很多新聞引用了“中國制造成本接近美國”這么一個結論。如這幾個消息(以下引用):
1. 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 中國制造成本直逼美國
事實上,中國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。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研數據顯示,“中國制造”成本已接近美國。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,以美國為基準(100),中國制造成本指數是96,也就是說,同樣一件產品,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,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.96美元,可見雙方的差距已經極大地縮小了。
2. 境外媒體:大陸制造成本接近美國 印度欲迎頭趕上
境外媒稱,美國專業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,大陸的制造成本已達到美國的96%,與美國相差無幾;《紐約時報》日前則表示,大陸的紡紗業成本,反而比美國高出30%。
據臺灣“中央社”8月10日報道,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日前發布題為《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》的報告,提及上述結果。這項報告指出,若比較全球出口總額排名前25的經濟體,并以美國的制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,中國大陸的制造成本指數高達96。也就是說,同一件產品,若在美國制造,成本是1美元,在中國大陸則需要0.96美元,這表明兩者差距已大幅縮小。
3. 美國BCG報告:中國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國
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(BCG)日前發布報告《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》顯示,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。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,以美國為基準(100),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,即同樣一件產品,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,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.96美元,雙方差距已經極大縮小。
(引用完畢)
總之,有一個西方機構(這次是BCG)發布了報告,公布了某種指數。有媒體直接介紹了這個事,如新聞3。還有媒體談的是其它事,但引用這個指數當證據。這些媒體從業人員介紹或者認同了這么一個數據:
以美國為基準(100),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。也就是說,同一件產品,若在美國制造,成本是1美元,在中國大陸則需要0.96美元。
簡單說,就是根據2014年數據,BCG發布了一個“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-Competitiveness Index”,全球制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。指數越低越有競爭力,美國100,中國96。中文媒體腦補了一個“也就是說,同一件產品,若在美國制造,成本是1美元,在中國大陸則需要0.96美元”,把指數100當成是一個成本價格了。不少人看了估計會嘀咕,中國的工資還比美國低很多,總成本居然已經達到美國的96%了?但又搞不太清。
同篇文章里,還有2004年的數據作為對比,仍然以美國為基準100,中國的成本競爭力指數是86.5。如果按前面的腦補邏輯,2004年,美國1美元能造的東西,中國也要0.865美元,并不便宜多少。媒體一般都說10年來,中國工資上漲到三倍,制造業成本上漲好多;又說美國搞了頁巖氣革命,制造業成本下降。結果10年過去,比例只從0.865變成0.96?這怎么也說不過去,所以媒體都不提2004年0.865美元這個數值。在這里我們要指出的真相是,2004年的0.865美元和2014年的0.96美元都是胡扯。
魔鬼藏在細節中,先選定一個基準國家,把勞動力、電力和天然氣三項成本加權考慮,再加一個數湊成100。媒體報道的都是以美國為基準的數據。美國的這三項成本是:
1、勞動力綜合成本,數值是18.2。
2、電力成本,數值是1.1。
3、天然氣成本,數值是1.5。
三項相加,美國的成本就是18.2 +1.1 + 1.5 = 20.8。三個分項的具體數值應該是根據占成本的比重給出來的。20.8這個數字不夠整,就加上個79.2,變成100好聽。這是美國的數值,2004年和2014年都不變。
為什么不把20.8乘以一個數變成100,而是要加上79.2?這就是人家“專業”地忽悠的本事了。這79.2叫“其它”,所有國家都一樣,因此沒有一個國家低于79.2。例如2004年印度是86.8,比中國的86.5還高。這意味著即使你的勞動力、電力、天然氣成本都是零,你的最終得分也會是79.2,在媒體看起來就是你的成本接近美國的80%。制造業降成本最厲害的是產業聚集,BCG卻故意忽略,你有沒有產業聚集都是加79.2。自然科學的論文要是設計這么荒謬的統計指標,肯定會被審稿人批得體無完膚。
相應的,中國2004年的數值86.5是這么出來的:
1、勞動力綜合成本,4.5。相比美國的18.2,意思大致是,花同樣的錢,在中國能做出4倍的工作量。
2、電力成本,1.4,比美國高一點。
3、天然氣成本,1.4,比美國低一點。
所以,中國2004年的三項成本之和是4.5 +1.4 + 1.4 = 7.3。在這個數值體系下,成本是美國20.8的三分之一。但美國加了79.2湊成100,中國也加79.2,就變成86.5。
同樣,中國2014年的數值96是這么出來的:
1、勞動力綜合成本,10.2。相比美國的18.2,意思大致是,花同樣的錢,在中國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。相對于2004年優勢減少,但優勢還是很明顯的。
2、電力成本,1.8,比美國高一些了。
3、天然氣成本,4.4,比美國高很多。
所以,中國2014年的三項成本之和是10.2 +1.8 + 4.4 = 16.4。在這個數值體系下,成本是美國20.8的約80%。但加了79.2后,就變成95.6,略成96?!懊绹?美元,中國0.96美元”,就是這么來的。由于有個以不變應萬變的79.2在那兒墊底,這個總數完全成了誤導。
即使是這個指數的原始含義,2014年中國的16.4對美國的20.8,也很不合理。這相當于說,在中國進行制造,人工成本的考慮是10.2,電力成本考慮是1.8,從權重來看,也能說得過去。但天然氣成本4.4,這就莫明其妙了。為什么中國制造業的天然氣成本居然能到用人成本的小一半?中國企業憑什么要用這么多天然氣?
這是BCG搞的障眼法。美國三項成本的比重是18.2 :1.1 : 1.5,對它自己也許是合理的。但是把別的國家相對美國的各分項調整以后,會極度扭曲這三項的比重,這是極不科學的。美國天然氣便宜,它就用天然氣。中國用美國三倍價格的天然氣去搞制造業不是扯淡嗎?當然用其他更便宜的能源。
這種垃圾邏輯,它不是低智商的表現,而是大膽的無恥,是高級騙術。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體系,目的就是營造美國“風景這邊獨好”的假象,打擊投資者對其他國家的信心,誘騙資金流出其他國家,流入美國。利益相關者懂了,也只是會心一笑。相信并加以傳播的,就是真傻了。騙子太多了,傻子夠用嗎?
這個成本評估經過胡亂加減乘除操作,已經面目全非了。但是它就利用媒體優勢,扔出了這么個報告,得出了數個“重要結論”,黑的還不僅是中國:
1、在美國制造,和中國成本差不多。
2、中國和巴西的成本都在急劇上升。
3、在墨西哥制造,比中國成本低。(解析具體數據,發現是墨西哥天然氣和美國一樣便宜,把指數弄低到91。)
4、俄羅斯、東歐、西歐,除了英國,全部成本巨高,10年來一直高。
5、印度穩住了制造業成本優勢,成本一直很低,比中國有希望。
6、最重要的,因為這數據,制造業有了向“美國、墨西哥、印度”轉移的趨勢。請趕快離開成本急劇上升的中國。
這些邏輯,通通是扯淡。例如印度的電力供應不足,企業和家庭都要自備柴油發電機,不考慮這個,電價成本有意義嗎?
用不著看這指數那指數,出口總額、出口增長率、全球市場份額、FDI,這些數據每個月都有。吹成就、唱衰、看趨勢都很清楚明白。出動了高級騙術,正說明這些數據不夠看。
本文剛完成,又看見了中金公司的正式報告《變革中國之“制造奇跡”》,不少內容還可以。但中金公司也中招了,在報告的第9頁,又出現了這樣的內容:
“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(BCG)2014年一系列制造業報告研究指出,中國過去十年制造業成本大幅上升,其中工資水平上漲達到187%,已經不具備吸引力;同時,在調查25個主要經濟體的基礎上,BCG提出美國綜合制造業成本目前僅高于中國5個百分點,依此趨勢發展,十年之后美國制造成本將可能低于中國。”